从征集“标识”到形成“共识”——重庆凝聚全民防非合力 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8-26 09:38

▲原文刊登于《重庆日报》2025年8月26日 8版

开栏语:

当前,非法金融活动形式多变、隐蔽性强,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侵害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为提升社会公众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辨识能力,自觉远离和抵制非法金融活动,本报将推出“央地协同合力 推动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走深走实”系列宣传。本次系列宣传活动重在普及非法金融活动防控知识和推动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取得的实战实效,以此增强公众风险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非打非的良好氛围,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筑牢金融安全屏障。

在重庆的银行网点,市民办理业务时,抬头便能看到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带有醒目“重庆打非”标识的宣传标语;在证券大厅,含该标识的标准化警示墙时刻提醒着投资者金融风险;在社区活动广场的“防非打非宣传角”,志愿者身上马甲上的“重庆打非”标识也格外亮眼……一个凝聚着全民智慧与决心的“重庆打非”标识,正以各种形式融入市民生活场景,成为重庆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鲜明符号,而它的诞生,源于一场意义非凡、全民参与的标识征集活动。

▲“重庆打非”标识征集大赛颁奖仪式现场

▲“重庆打非”标识

时代呼唤

筑牢根基 凝聚共识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发展日新月异,但相伴而生的风险挑战也日益复杂严峻。非法金融活动形式层出不穷,隐蔽性、欺骗性、危害性极强。从披着“高收益、低风险”华丽外衣的非法集资陷阱,到打着“金融创新”旗号进行炒作的虚拟货币骗局;从非法设立银行保险机构吸收公众存款,到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证券期货业务……这些行为往往利用人性弱点,编织一夜暴富的幻梦,引诱不明真相的群众入局。其危害不仅在于吞噬百姓辛苦积累的“钱袋子”,更深层次地扰乱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侵蚀了社会诚信根基,给地方乃至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

重庆市作为西部金融中心的重要承载地,经济活跃,金融业态丰富,同时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沿阵地。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作为维护金融安全、保障民生福祉的重中之重,构建了“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全链条治理模式,取得卓越成效——重庆已连续8年在全国打非工作考评中稳居第一档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警监测、风险排查、案件处置和宣传教育体系。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攻坚克难的成果。

然而,面对非法金融活动不断翻新的手段和日益复杂的态势,单靠行政监管和司法打击的力量已显不足。如何持续提升社会公众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辨识能力?如何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全民知晓、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群防群治格局?

“防范胜于处置,宣传即是预防。”重庆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强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交织下,打造一个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传播力的“重庆打非”品牌形象,统一发声、强化标识、深入人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创意启航

全民动员 汇聚智慧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增进市民群众对防非打非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统一全市各级各部门对防非打非重要意义的认识,提升“重庆打非”工作号召力、凝聚力和组织力,重庆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于今年4-6月举办了“重庆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LOGO征集”活动,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征集活动立意深远,目标清晰,不仅仅是为了征集一个美观的图形符号,更是为了通过全民参与的设计过程本身,成为一场深入人心的金融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和共识凝聚行动,不断扩大防非宣传覆盖面、提高防非宣传精准度、强化防非宣传渗透力。

活动甫一启动便引发广泛关注,不仅重庆本地,全国各地的人士都踊跃参与,投稿者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多元:有企事业单位员工、独立设计师、设计师工作室、品牌策划团队,还有国内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的学生,甚至外国留学生也积极响应。其中最小投稿者15岁,最长者82岁。

在49天的征集期里,活动组委会共收到1058件作品,覆盖28个省份,重庆本地投稿占比78%。这些作品饱含创作者对金融安全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愿景,从天马行空的创意构思到严谨精密的专业设计,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创作者对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坚定支持与社会责任感。

面对海量投稿,评选工作严谨而高效。为了让标识真正体现“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理念,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活动特别设置了公众投票环节,投票数累计达38万余票。经过激烈的全民票选和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奖金20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5000元)、三等奖6名(奖金1000元)、最佳人气奖20名(奖金500元)、优秀组织奖若干。

标识诞生

寓意深远 全域应用

6月中旬,在万众期待中,市委金融办正式发布“重庆打非”专属标识及标识诞生纪录片,并对“重庆打非”LOGO征集活动获奖人员/单位颁奖。该标识巧妙融合了“非”字警示、正义之剑、坚实盾牌及呵护之手等核心视觉符号,整个标识图形凝练、力量磅礴、内涵丰富。它既像一面守护金融安全的坚固盾牌,又似一柄斩向非法金融活动的正义之剑,更是一双托举人民财产安全与金融秩序的温暖有力的手,完美诠释了“打击有力、防范有方、守护有爱”的“重庆打非”精神内核。

“一个成功的标识,其价值不仅在于设计本身,更在于其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标识诞生后,重庆迅速部署了全域化、立体化、场景化的应用推广策略,让“重庆打非”标识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融入城市的每一个金融安全节点。

为确保“重庆打非”标识在各级、各类、各种应用场景中能够实现统一、规范的形式呈现,维护标识形象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重庆正式发布了重庆打非LOGO实景化应用建议方案(第一版),规范标识在工作运用中的三类规范、五种运用场景的具体形态。三类规范即简称组合规范、全称组合规范和徽章式组合规范;五种运用场景即办公用品、工作人员服饰、公益宣传小礼品、车体外观设计、户外与新媒体广告。

实践成效

筑牢防线 守护安全

如今,这一标识正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宣传场景。全市银行网点、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主阵地服务大厅率先启用规范LOGO体系,张贴海报、滚动播放标语;首批含“重庆打非”标识的标准化宣传横幅、宣传折页、便民物品等进驻多个社区;公共交通车体外观设计,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户外重要场所规范化、全覆盖展示也在稳步推进;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平台的官方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端口均已完成“重庆打非”标识系统的接入与规范应用,线上宣传物料、专题页面、警示海报均嵌入标识,实现线上线下规范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LOGO征集”活动一等奖得主——重庆孺子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展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获奖奖金转化为定制宣传品(含“重庆打非”标识的矿泉水、毛巾、纸杯、手提袋等)捐赠至星湖路、金宁两个社区,进一步扩大了标识的影响力,让“重庆打非”标识深入百姓生活。

面对这份“及时雨”,受赠社区立即行动起来。金宁社区通过悬挂LOGO条幅、发放定制资料,线上推送“标识释义”动画,以“重庆打非”标识毛巾、纸杯为媒介开展“养老防骗”课堂精准宣教等方式,将“重庆打非”标识宣传品全域覆盖;星湖路社区立即行动起来,在菜场、广场舞等点位设置“防非打非宣传角”,志愿者身穿“重庆打非”标识马甲普及金融知识。

从最初的创意征集,到最终标识的确定与广泛应用,这不仅是一个符号的诞生过程,更是重庆构建全民防非体系、凝聚社会力量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生动实践。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重庆还将推动防非标识在政务服务窗口、校园等更多场景实现全覆盖,并探索建立“防非标识认证”机制,不断压缩非法金融活动的生存空间,持续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守护好市民的财产安全。

(赵小玲 图片由市委金融办提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盛志信   审核: 王萃 主编:李苒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